菡萏香连十里陂 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 更脱红裙裹鸭儿
仄仄平平仄仄平举棹 韵仄平平仄仄平平年少 韵仄平仄仄平平仄举棹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年少 韵
采莲子 其一(唐末宋初·孙光宪)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一作采莲)。(一作皇甫松诗) ![]() 《汤显祖评<花间集>》: 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觌面见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钟惺曰:写出憨情,便奇。 《栩庄漫记》:“更脱红裙裹鸭儿”,写女儿憨态可掬。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钟惺云:写出憨态便奇。 《唐人绝句精华》:五代诗人所作乐府,每与同曲不分。光宪有《采莲曲》:“菡萏香连十顷陂”,即诗、词并收。 采莲曲(唐·白居易)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唐人绝句精华》: 善于体会人情,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采莲子 其二(唐·皇甫松)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一作采莲子二首 二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餐樱庑词话》: 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妙笔乃尔!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二首写采莲女子之生活片段,非常生动,有非画笔所能描绘者。盖唐时礼教不如宋以后之严、妇女尚较自由活泼也。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①滟滟:水光摇曳晃动。 《唐诗鉴赏辞典》:②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 ③无端:无故。 【集评】 万氏《词律》:“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之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非古也。皇甫子奇亦有四句体。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子》之有“举棹”、“年少”等元遗山《遗山集附录》:皇甫松以《竹枝》、《采莲》排调擅长,而才名逊于诸人。《花间集》所载,亦止短歌小令耳。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笔妙乃尔。 这首清新隽永的《采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 诗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季节。“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那么,莲子抛中没有?小伙子是恼是喜?可有什么表示?这些作者都故意避开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把笔锋深入到采莲女的内心。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心里埋怨自己太冒失了,为什么不等没人时再抛呢?这“无端”两字透露出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这首诗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民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曹旭) 采莲子(唐·张潮) 显示自动注释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唐诗归》: 谭云:“并着莲舟”畏其相失,女郎与女郎有情,更比此一意又妙(末句下)。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诗有同一意而以衬贴得妙者,如此二语(按指后二)即崔国辅“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意,而词气加婉转矣。 相和歌辞 采莲曲二首 其一(唐·戎昱) 押尤韵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一作采莲曲二首 二 引用典故:木兰舟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汎木兰舟。春①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唐人绝句精华》: 写南湖采莲,自觉风光细腻……诗人但因物赋形,随境设藻,自成名篇。 采莲曲二首 其一(唐·王昌龄)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采莲曲三首 一 《唐诗归》: 谭云:对结流动。 《唐诗解》: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非三国之女会采也。下联描写采莲之景如画。 《增订唐诗摘钞》:首句叠得妙。次句顿得妙。结写花月逞妍,送迎媚艳,丽思新采,那不销魂! 《唐人绝句精华》:元杨载谓绝句之“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其现不何此诗可证明。唐绝佳者大都如此写法。 《唐诗鉴赏辞典》: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刘学锴) 采莲曲二首 其二(唐·王昌龄)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采莲曲三首 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归田诗话》: 贡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于诗。尝谓予曰:“……王昌龄《采莲词》……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 《批点唐音》: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 《唐诗归》:钟云: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姜斋诗话》:艳情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顾皆流览而达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叶罗裙一色裁”、“昨夜风开露井桃”,皆艳极而所止。 《唐诗笺注》: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二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 采莲曲(一作俞桂诗) 其一(宋·张至龙) 显示自动注释 荷叶笼头学道情,花妆那似妾妆清。双双头白犹交颈,翻笑鸳鸯不老成。 采莲曲(一作俞桂诗) 其二(宋·张至龙) 显示自动注释 拗落圆房响钏金,背人细数子藏深。不嫌到手多尖刺,祇怕伤人有苦心。 采莲曲 其一(宋·徐照) 显示自动注释 行遍塘边不肯归,鸳鸯打起看双飞。荷花近岸难攀折,蒲苇丛深露湿衣。 采莲曲 其二(宋·徐照) 显示自动注释 罗盖初收晚日阴,野凫飞起小鱼沉。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