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趋跄(趨蹌) 拼音:qū qiàng
(1).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诗·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孔颖达 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蹌兮。”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制》:“ 庄宪皇后 姪 王悦 等,或勋戚荫餘,或公卿贵胤。佩觿有趋蹌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摄谒庙大礼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顾筋力之不支,虑趋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2).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汤显祖 《阳谷主人饮》诗:“趋蹌乃人理,卧托非世资。”
(3).奔走侍奉。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蹌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刘德 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蹌耳。”
(4).奉承拍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嵓嵓,掂详了这廝趋蹌,身分便活脱下 钟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箇不趋蹌的秀才,若论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儿的君子。”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5).疾行貌。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这嘴脸便不像俺的爷,临了那几步趋蹌却像得俺爷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 罗臺山 ﹞掌师子周旋趋蹌如往月时,由是门内外人始知公负奇力。”
(6).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春日见示》:“龙咽嘹喨留行月,凤翼趋蹌巧定场。”
《漢語大詞典》:媚灶
比喻阿附权贵。 汉 崔寔 《政论》:“长吏或实清廉,心平行洁,内省不疚,不肯媚灶。”《隶释·汉太尉陈球碑》 洪适 释:“ 东汉 閽寺之盛,人主拱手,君子丧气,然刚毅之士寧接踵以赴死,不詘身以媚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念吾儕势焰倾朝,那个不脂韦媚灶?”参见“ 媚奥 ”。《漢語大詞典》:媚奥 拼音:mèi ào
语出《论语·八佾》:“与其媚於奥,寧媚於灶。”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奥,内也,以喻近臣也。灶,以喻执政也。”后用以喻阿附权贵。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二年四月》:“尚虑进用之人,才可胜德,心则媚奥,潜效偏私,浸成离间,将见分朋植党,互相倾摇。”《漢語大詞典》:附势(附勢) 拼音:fù shì
阿附权势。《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寔繁有徒。” 孔 传:“贤而无势则略之,不贤有势则附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公所赏鉴,抵附势之流。” 鲁迅 《集外集·我来说“持中”的真相》:“前者是无主意,不盲从,不附势,或者别有独特的见解。”《漢語大詞典》:媚奥 拼音:mèi ào
语出《论语·八佾》:“与其媚於奥,寧媚於灶。”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奥,内也,以喻近臣也。灶,以喻执政也。”后用以喻阿附权贵。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二年四月》:“尚虑进用之人,才可胜德,心则媚奥,潜效偏私,浸成离间,将见分朋植党,互相倾摇。”《漢語大詞典》:朋比 拼音:péng bǐ
(1).阿附;勾结。《新唐书·选举志上》:“向闻 杨虞卿 兄弟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按 詵 受国厚恩,列在近戚,而朋比匪人,志趋如此,原情议罪,实不容诛。” 章炳麟 《五无论》:“及设议院,而选充议士者,大氐出于豪家,名为人民代表,其实依附政党,与官吏相朋比,挟持门户之见,则所计不在民生利病,惟便于私党之为。”(2).结成私党。《新唐书·李绛传》:“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明史·张璁传》:“帝果疑诸臣朋比,乃命 璁 署都察院……覆讞,尽反其狱,倾诸异己者。”《清史稿·高宗纪一》:“ 任兰枝 及太常寺卿 陶正靖 坐朋比,下部严议。” 吴晗 《论“五四”》:“有 建炎 时代 汪伯彦 、 黄潜善 的朋比乱政,主和误国,才引起太学生 陈东 、 欧阳彻 的上书言事。”
《漢語大詞典》:朋附 拼音:péng fù
(1).勾结、阿附。《魏书·高祖纪下》:“若朋附豪势,陵抑孤弱,罪有常刑。”《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 晏 昔朋附姦邪,请立 独孤 后,上自恶而杀之。” 明 刘基 《〈照玄上人诗集〉序》:“此倡彼和,更相朋附。”(2).结党营私。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唯守职业,实无朋附,竟坐飞语,贬在遐藩。”《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 执中 尝寄嬖人於 周豫 之家,而 豫 姦諂,受知 执中 ,遂举 豫 召试馆职,此 执中 朋附宜罢免者三也。”
《漢語大詞典》:党附(黨附) 拼音:dǎng fù
(1).结党阿附。《后汉书·马融传论》:“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貲之躯,终以喜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明史·阉党传·焦芳》:“当 刘瑾 时,廷臣党附者甚众。” 林纾 《与姚叔节书》:“近者其徒某某,腾譟於京师,极力排媢 姚氏 ,昌其师説,意可以口舌之力,挠衊正宗,且党附於目録之家,矜其淹博,谓古文之根柢在是也。”(2).指党徒。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其妻 董氏 諫止之曰:‘ 俊臣 ,国贼也,势不久,一朝事败,党附先遭。’”
《漢語大詞典》:附党(附黨) 拼音:fù dǎng
阿附,偏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夫水者执法司寇也,执法附党不平,依法刑人,则司营诛之。”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 明 徐渭 《〈逃禅集〉序》:“而今之詆佛者……则又阴取其精微之説以自用,而阳暴其闕漏,以附党於中正,谓佛遗人伦非常道,将以变天下为可忧。”《漢語大詞典》:阿从(阿從) 拼音:ā cóng
阿附曲从。《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於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上﹞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