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 唐 张怀瓘 有《六体论》。(2).指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唐 贾公彦 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参见“ 六书 ”。
(3).《尚书》的六种文体。 汉 孔安国 《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训,曰誥,曰誓,曰命,是称六体。”
(4).《易》卦的六爻。《左传·闵公元年》:“《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从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汉书·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九六之变登降於六体。” 汉 焦赣 《易林·遯之师》:“坚固相亲,白篤无患,六体不易,执以安全。”
(5).人的头、身和四肢。《汉书·翼奉传》:“天变见於星气日蚀,地变见於奇物震动。所以然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臧六体,五臧象天,六体象地。故臧病则气色发於面,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南朝 宋 鲍照 《药奁铭》:“二脂六体,振衰返华。”
(6). 晋 裴秀 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 秀 图今不传,《晋书·裴秀传》录《图序》全文。参阅 清 胡渭 《禹贡锥指·禹贡图后识》。
《漢語大詞典》:四象 拼音:sì xiàng
(1).指春、夏、秋、冬四时。体现于卦上,则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易·繫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虞翻 注:“四象,四时也。” 高亨 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生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又《繫辞上》:“《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高亨 注:“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一说指金、木、水、火。体现于卦上,则为实象、假象、义象、用象。见《易·繫辞上》 孔颖达 疏。(2).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3).指日、月、星、辰。《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4).指阴、阳、刚、柔或吉、凶、悔、吝。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
(5).指暇、顺、雍、嘉四种治政要求。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圣人之以能有名号者,有四象焉:曰暇、曰顺、曰雍、曰嘉。”
(6).指六书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体。 清 方以智 《通雅·六书形声转假说》:“ 用脩 曰:六书当分六体。 班固 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假借、转注是也。四象为经,假借、转注为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