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环珓(環珓) 拼音:huán jiào
迷信者用以占卜的器具。用玉做成蚌壳状。或以竹木制之。两片可分合,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占吉凶。《朱子语类》卷七十:“初但有占而无文,往往如今之环珓相似耳。” 清 袁枚 《新齐谐·关神断狱》:“﹝ 王 某﹞妻大惧,诬鸡为孝廉所窃,孝廉与争,无以自明,曰:‘村有 关神 庙,请往掷环珓卜之,卦阴者妇人窃,卦阳者男子窃。’”《漢語大詞典》:蚌盘(蚌盤) 拼音:bàng pán
即螺钿。镶嵌蚌壳作为装饰的漆器。《南史·庾易传》:“ 安西 长史 袁彖 钦其风,赠以鹿角书格、蚌盘、蚌研、白象牙笔。” 唐 孙元晏 《咏史诗·陈武帝蚌盘》:“金翠丝黄略不舒,蚌盘清宴意何如?”《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三年》:“﹝上﹞性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宴用瓦器、蚌盘,殽核充事而已;后宫无金翠之饰,不设女乐。” 胡三省 注:“蚌盘者,髹器以蚌为饰,今谓之螺鈿。”《漢語大詞典》:圣珓(聖珓) 拼音:shèng jiào
指吉兆。珓,杯珓,占卜之具,多以蚌壳或形似蚌壳的竹木为之,共两片。占卜时,投空掷于地,视其俯仰,以定吉凶。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乌乔》:“ 黄 再拜祷曰:‘积帛庙中,颇为无用,移此以惠人,神所乐也,而庸祝不解神意,尚復云云。大王果见赐,愿示以圣珓。’”《漢語大詞典》:打卦 拼音:dǎ guà
(1).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用两块蚌壳或两片竹片投掷,观其俯仰以占卜吉凶。 元 无名氏 《盆儿鬼》楔子:“孩儿在长街市上撞见一个 贾半仙 ,是打卦的先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晁大舍 慌了手脚, 岳庙 求籤,王府前演禽打卦,叫瞎子算命。” 曲有源 《应该明白地告诉敌人》诗:“不用算命打卦喽,也不用请上帝预言。”(2).犹打趣,开玩笑。《红楼梦》第九九回:“我饶説笑话给姑妈解闷儿,姑妈反倒拿我打起卦来了。”
《漢語大詞典》:圣筊(聖筊) 拼音:shèng jiǎo
吉兆。筊,即杯筊,一种卜具,形似两蚌壳,投空掷之落地,观其俯仰,以断吉凶。古以玉为之,后来也用竹、木为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太祖皇帝 微时,尝被酒入 南京 高辛庙 ,香案有竹杯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以一俯一仰为圣筊。”《漢語大詞典》:剖蚌求珠 拼音:pōu bàng qiú zhū
亦作“ 剖蚌得珠 ”。 破开蚌壳而取其珠。喻求获良才或珍品。《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 随 、 和 炳然,有如皎日,復何疑哉!”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漢語大詞典》:蚌舞 拼音:bàng wǔ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时,一人身背用竹、布做成的大蚌壳,扮成蚌,一人扮成渔夫,表现渔翁捉蚌;或再加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又称蚌壳灯。《漢語大詞典》:蚌镰(蚌鐮) 拼音:bàng lián
用蚌壳磨制的镰刀。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一章第二节:“龙山文化也仍是以锄农业为主,农具中打制石器已很少,磨制石器则普遍使用……收割工具出现了磨制的半月形石刀,还有是可装木柄的磨制石镰或蚌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