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山灵(山靈) 拼音:shān líng
(1).山神。《文选·班固〈东都赋〉》:“山灵护野,属御方神。” 李善 注:“山灵,山神也。” 元 房皞 《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清 林则徐 《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郭沫若 《月蚀》:“我们 四川 的山灵水伯远远在招呼我。”(2).山间出产的珍异食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舒心的列山灵,陈水陆, 张君瑞 合当钦敬。”
(3).昆虫名。彝族民间史诗《梅葛》第三部七:“岩上‘伯幺’有三对,河坝‘山灵’有二对,人人见了都喊打。”原注:“伯幺、山灵,都是昆虫。”
《漢語大詞典》:罗罗(羅羅) 拼音:luō luō
(1).疏朗放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司马太傅 为二 王 目曰:‘ 孝伯 亭亭直上, 阿大 罗罗清疎。’” 刘孝标 注:“ 恭 ,正亮沉烈; 忱 ,通朗诞放。”(2).谓疏朗清晰。 清 朱彝尊 《疏影·黄梅花》词:“横斜满院,见蜂鬚乱叠,鶯羽新剪,冷缀苔枝,疎影罗罗。”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章:“大纲细目,罗罗清疏,可说对于文体的辨析,基本上确定了基础了。”
(3).传说的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袁珂 校注引 吴任臣 曰:“《駢雅》曰:‘青虎谓之罗罗。’今 云南 蛮人呼虎亦为罗罗,见《天中记》。”
(4).鸟名。《山海经·西山经》:“西三百五十里,曰 莱山 ,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郭璞 注:“罗罗之鸟,所未详也。”
(5).彝族的旧称。 元 代在今 四川 西昌 地区及 大凉山 一带设立“罗罗斯宣慰司”。
《漢語大詞典》:火者 拼音:huǒ zhě
(1).宦官。亦泛指受阉的仆役。 元 张昱 《宫中词》之十八:“近前火者催何急,惟恐君王怪到迟。”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一:“ 正统 时,司礼监火者 贾麦儿 以私事嘱吏部尚书 郭璡 、户部尚书 刘中敷 ,皆从之。”《明史·太祖纪二》:“ 闽 粤 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2).厨房中烧火的人。 明 郑仲夔 《耳新·梵胜》:“﹝ 峨眉 ﹞山中有一施主斋僧,有一僧擕犬来,欲化斋四枚……施主弗从。僧曰:‘平日好施,今何吝耶?’有一火者曰:‘我有二枚与之。’”
(3).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教教祖后代及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即圣裔。亦为 新疆 和 中亚 地区伊斯兰教上层贵族之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土鲁番表》:“今幸太平,亟遣 亦思喇木 火者,前往进贡。”
(4). 彝族 、 布依族 打击乐器。流行于 贵州省 水城 、 盘县 、 威宁 、 毕节 、 纳雍 、 赫章 、 黔西 等地。
《漢語大詞典》:家支 拼音:jiā zhī
四川 凉山 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解放前有近百个互不隶属、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民主改革后,家支制度已不存在。 阿尔木呷 《红军,红军,彝民的亲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彝族兄弟,其中有 普雄峨勒 、 阿候 、 沽基 等家支的大小头人,有的在这监狱里坐了六、七年,有的坐了十几年。”《漢語大詞典》:山箐 拼音:shān jīng
(1).山中大竹林。《元史·塔海帖木儿传》:“ 塔海帖木儿 以四百人追至山箐中,大败之,擒 阿蒙 以归。” 明 无名氏 《招捕总录》:“ 奚卜薛 遣其部落 阿侯 拒战,败,逃入山箐。”(2).指丛生竹子的山谷。彝族史诗《梅葛》第一部二:“兄妹在高山顶上滚石磨,哥在这山滚上扇,妹在那山滚下扇。滚到山箐底,上扇下扇合拢来。”
《漢語大詞典》:天菩萨 拼音:tiān pú sà
也称“英雄结”。彝族男子头饰。主要流行于四川大小凉山地区。男子额前留一小撮2~3寸长方形头发,编成一至二条小辫,裹以数丈长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指向天空,以示英武,故称。源于原始的对天崇拜。《漢語大詞典》:阿细跳月 拼音:ā xì tiào yuè
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漢語大詞典》:彝剧 拼音:yí jù
彝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音乐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曼莫若调〕、〔过山调〕等)、舞曲、器乐曲(如“芦笙曲”、“月琴曲”、“唢呐曲”等)结合形成,称“山歌体”。表演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代表性剧目有现代戏《半夜羊叫》,民间传说故事剧《曼嫫与玛若》等,在大姚等地经常有业余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