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二府 拼音:èr fǔ
(1). 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 章炳麟 《秦政记》:“ 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2). 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 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宋 王安石 《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 相者。”
(3). 明 、 清 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 安东 做了两年,又到 四川 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纔陞到这里。”《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里的二府就合 茌平 的这位 胡太爷 是儿女亲家。”
(4).指大肠小肠。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府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为丸,日吞百餘,二府皆平復。”
《漢語大詞典》:腑脏(腑臟) 拼音:fǔ zàng
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亦泛指人的内脏。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破积聚於腑臟,追二竖於膏肓。”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这时,他底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漢語大詞典》:二阳(二陽) 拼音:èr yáng
(1).指《易》卦中二个阳爻,表示依次生发的两个阶段的阳气。 宋 王十朋 《知宗生日》诗:“天工未放二阳生,留得 尧 阶一荚蓂。”(2).中医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见《灵枢经·经脉》。《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王冰 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漢語大詞典》:盘肠(盤腸) 拼音:pán cháng
大肠。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炙法》:“灌肠法:取羊盘肠,浄洗治。”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肃苑》:“令史们将我揸,祗候们将我搭,狠烧刀、险把我嫩盘肠生灌杀。”分類:大肠
《漢語大詞典》:直肠(直腸) 拼音:zhí cháng
(1).比喻直性,直心眼。亦指心地直爽的人。 唐 韩偓 《病初闻复官》诗:“也知恩泽招谗口,还痛神祇误直肠。”《西游记》第二十回:“我是个直肠的痴汉,我説道肚内飢了,好寻个人家化斋,他就駡我是恋家鬼。”《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老弟!劣兄是个直肠汉,肚子里藏不住话。” 阿英 《袁中郎做官》:“昔读 明 末殉国的 吴麟征 家书,有云‘虽空怀直肠,人亦见谅,然每中夜起思,非仕路人也。’。”(2).生理学名词。大肠的末端,上连结肠,下与肛门相接。《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大肠经文》:“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漢語大詞典》:肥肠(肥腸) 拼音:féi cháng
指用做食品的猪的大肠。分類:大肠
《漢語大詞典》:外部 拼音:wài bù
(1).外面,表面。 毛泽东 《矛盾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2).中医特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六腑。 陈璧琉 等《灵枢经白话解·五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3). 清 末对外交部的简称。 清 薛福成 《通筹南洋各岛请设领事官保护华民》:“近与该外部商议,请照各国之例,在 英 地随宜派设领事。”
《漢語大詞典》:小肠(小腸) 拼音:xiǎo cháng
肠的一部分,上端跟胃相连,下端跟大肠相通,比大肠细而长,约占全肠的五分之四,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主要作用是完成消化和吸收,并把食物的渣滓输送到大肠。《漢語大詞典》:盲肠(盲腸) 拼音:máng cháng
即阑肠。大肠起始段的袋状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下部。与回肠交接处有回盲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小肠。盲肠向上延续为升结肠,下部有一孔通阑尾。盲肠很少发炎,所谓“盲肠炎”多系阑尾炎的误称。 丁玲 《在医院中》四:“于是他又开始割盲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