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铜驼(銅駝) 拼音:tóng tuó
亦作“ 铜駞 ”。 (1).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晋 陆翙 《邺中记》:“二铜駞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三尺,脊如马鞍,在 中阳门 外,夹道相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汉元帝 竟陵 元年, 长陵 铜驼生毛,毛端开花。” 元 萨都剌 《梅仙山行》:“ 咸阳 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六句之一》诗:“铜驼堙没宫门草,金狄摩挲海上尘。”
(2).即 铜驼街 。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东门向 金马 ,南陌接 铜驼 。” 金 元好问 《送张君美往南中》诗:“ 阳平 城边握君手,不似 铜駞 洛阳 陌。” 清 顾炎武 《洛阳》诗:“ 金谷 荒烟合, 铜駞 蔓草縈。”参见“ 铜驼街 ”。
(3).借指京城,宫廷。 明 许潮 《龙山宴》:“ 洛阳 禾黍西风乱,铜驼王气朝云散。”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诗:“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漢語大詞典》:铜驼街(銅駝街) 拼音:tóng tuó jiē
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故 洛阳城 中。以道旁曾有 汉 铸铜驼两枚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 晋 陆机 《洛阳记》:“ 洛阳 有 铜驼街 , 汉 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 金马门 外集众贤, 铜驼陌 上集少年。’”《漢語大詞典》:石人 拼音:shí rén
(1).石雕人像。多置于墓道旁。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石贤士神》:“石人能治病,愈者来谢之。” 唐 韩愈 《嘲鼾睡》诗:“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泥牛到河不可渡,石人控马定难骑。” 清 《碑版文广例》卷六:“墓前石人,不知制所从始……今 汉 制传於世者,有门亭长,有府门之卒,有亭长, 唐 人亦谓之翁仲。”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靠右沿河小路,先引到一座古墓前头,一条有石人、石马的墓道。”(2).比喻与世长存之人。《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且帝寧能为石人邪!” 司马贞 索隐:“谓帝不如石人得长存也。”一说比喻人无感受,徒具人形。见《汉书·田蚡传》 颜师古 注。
《漢語大詞典》:主簿 拼音:zhǔ bù
官名。 汉 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 魏 晋 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 唐 宋 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 明 清 时各寺卿也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为佐官之一。后省并。《南史·儒林传·伏曼容》:“﹝ 伏曼容 ﹞父 胤之 , 宋 司空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