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税收 拼音:shuì shōu
国家对有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所征收的货币和实物。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以税收形式缴给国库的棉花棉布,成为供给军队的主要物资,和必要时交换其他军需物资的货币代用品了。”《漢語大詞典》:税帖 拼音:shuì tiē
旧时官府给予纳税人的纳税凭证。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一:“予里有僧寺曰 南华 ,藏 杨 李 二氏税帖,今尚无恙。予观 行密 所徵产钱,较之 李氏 轻数倍。”分類:纳税
《漢語大詞典》:税负(税負) 拼音:shuì fù
纳税负担。《新华月报》1953年第12期:“事实证明,同业公会在经过改组之后,对于调查统计,组织加工订货,评议税负,制订产销计划经济工作,有其一定的作用。”《漢語大詞典》:退税 拼音:tuì shuì
(1).退还多征的税款。(2).旧时奖励出口贸易的一种措施。指已纳税款的货物出口时,可退还已纳税款的部分或全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上 江 来的又都是土货,不比洋货,仍復退出口有退税的例。”
《漢語大詞典》:两税户(兩税户) 拼音:liǎng shuì hù
依两税法纳税的人家。《旧唐书·武宗纪》:“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餘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漢語大詞典》:利改税 拼音:lì gǎi shuì
以税代利,即国营企业由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缴纳税金。《光明日报》1984.5.16:“去年已经实行了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务院决定,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进行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从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漢語大詞典》:课口(課口) 拼音:kè kǒu
旧时依法纳税服役的男子。《新唐书·食货志一》:“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若老及男废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视九品以上官,不课。”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按租庸调法纳税服役的普通民丁,称为课口。”《漢語大詞典》:输籍法(輸籍法) 拼音:shū jí fǎ
隋 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三年》:“ 高熲 请为输籍法,徧下诸州,帝从之,自是姦无所容矣。” 胡三省 注:“输籍,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分類:纳税
《漢語大詞典》:课户(課户) 拼音:kè hù
家中有纳税丁口的民户。《新唐书·食货志一》:“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丙戌,詔凡诸色课户及俸户并勒归州县,其幕职、州县官,自今并支俸钱及米麦。” 胡三省 注:“ 唐 初,诸司置公廨本钱,以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料。其后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而收其课,计官多少而给之,此所谓课户也。”《漢語大詞典》:过税(過税) 拼音:guò shuì
(1). 宋 代向行商贩运货物征收的一种商税。《宋史·食货志下八》:“行者齎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大约如此。”(2).指纳税。《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 杭州 织造 蔡太师 生辰尺头并家中衣服俱已完备,打成包裹,装了四箱,搭在官船上来家,只少雇夫过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