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白契 拼音:bái qì
旧指未向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的房地产等文契。 宋 郑刚中 《论白契疏》:“买产之家,类非贫短,但契成则视田宅为己物,故吝惜官税,自谓收藏白契,不过倍纳而止。”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有以白契告首者,追赏及种种费用外,二倍税焉。”《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五年﹞初令诸州通判印卖田宅契纸,自今民间争田,执白契者勿用。”《漢語大詞典》:逃税 拼音:táo shuì
逃避纳税。《宋史·食货志上一》:“民占荒逃田苦归业者,责相保任,逃税者保任为输之。” 清 陆筠 《海角续编》:“如於小路规避,一遇巡查谓之逃税,必行重罚。” 巴金 《关于〈龙·虎·狗〉》一:“为了逃税,他贿赂了海关的 越南 官员。”《漢語大詞典》:茶引 拼音:chá yǐn
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引上的规定从事贸易。此制始于 宋 代, 元 、 明 、 清 仍之, 清 末渐废。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江茶》:“ 政和 初, 蔡京 欲尽笼天下钱实中都,乃创引法,即 汴京 置都茶场,印卖茶引,许商人赴官算请,就园户市茶,赴所在合同场秤发,岁收息钱四百餘万緡。”《宋史·赵开传》:“﹝ 建炎 二年﹞参酌 政和 二年 东京 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宋 时禁茶榷税,但是茶商纳了官银,方关茶引,认引不认人。有此茶引,可以到处贩卖。”《漢語大詞典》:走私 拼音:zǒu sī
(1).指非法运输或携带金、银、外币、货物等进出国境的行为。 清 王韬 《拟设洋药总司议》:“且走私轮船,又復迅捷异常,乘夜偷渡,不服盘詰。” 艾芜 《南行记·我的旅伴》:“他们有着别个友人所没有的最大的缺点,赌钱、走私、吃鸦片。”(2).指不依法纳税而在国内私运货物的行为。 茅盾 《旅途见闻》:“不过,也还有最可怜的‘走私’者,那就是一些不识大体、不知爱国的小贩,他们凭着双肩两条腿,从私货的聚散据点,贩了可怜的小小一担,老鼠似的绕过关卡,好容易来到城市,博取蝇头之私。”
《漢語大詞典》:户钞(户鈔) 拼音:hù chāo
农户缴纳税款后取得的收据。 宋 桂万荣 《棠阴比事原编·刘相邻证》:“丞相 刘沆 知 衡州 日,有大姓 尹 氏,欲买邻人田,莫能得,邻人老而子幼,乃伪为券。及邻人死,即逐其子。讼二十年,不得直, 沆 至,又诉, 尹 氏出积岁户钞为证。 沆 曰:‘若田百顷,户钞岂特收此乎?’”《漢語大詞典》:漏税 拼音:lòu shuì
纳税者由于疏忽或不了解税收法令而没有缴纳应缴的税款。通常指有意逃避应缴的税款。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东坡 守 杭 ,所属尝申漏税,乃远,方获。”《漢語大詞典》:办课(辦課) 拼音:bàn kè
犹纳税。《元典章新集·刑部·约会》:“承佃佃户皆係有司内差拨,与攒拦人等办课一体。”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盐课》:“州县之有盐课者,乃商人认地行盐,领引办课,而有司以之为攷成者也。”分類:纳税
《漢語大詞典》:牙帖 拼音:yá tiē
旧时捐税之一种。牙商或牙行纳税后取得牙帖,方准营业。 清 史致谔 《禀左宗棠书》:“上年釐税之外,尚有另办户捐、牙帖等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查税契》:“其每年收税底簿及更换牙帖,俱宜查缴,不得存留。”